审时度势 系统策划 推动钢铁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凭借雄厚的实力,已经成为驱动世界钢铁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虽然我们正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凭借我们自身的能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全有能力克服困难,共同迎接一个钢铁发展的新时代。”11月25日,第19届中国钢铁产业链市场峰会在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发表题为《审时度势 系统策划 有效推动钢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他对未来钢铁产业转型的思考。 中国钢铁业要积极进取走好碳中和之路 何文波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中国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方面正在加速推进的5项工作: 一是超低排放。“我们的环境标准已经是世界领先了,环境技术经济性评估也正在进行之中。”何文波说,“我们打赢了蓝天保卫战,接下来我们还要打赢市场保卫战。”二是极致能效。何文波表示,低碳发展要从基础抓起、从数据抓起。去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极致能效工作进展顺利,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能效达标行列。三是启动中国钢铁碳中和愿景和技术路线图改版升级工作计划,包括突破性前沿低碳技术的部署和实施,与世界钢铁绿色发展保持同步。四是完善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实现行业环境数据的有效积累和公开透明,积极推动国际互认。五是加快低碳排放钢标准研究进程,在世界钢铁绿色发展进程中发挥中国作用。 何文波认为,来自“政府要求、标准约束和用户导向”三方面力量促使钢铁行业在绿色转型中加快了绿色钢材(低碳排放钢或近零碳钢)的开发速度。具体来看,一是政府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二是标准约束,包括各类新创生的和正在形成的新标准;三是用户导向,来自国内外部分先行产业和先行企业。“钢铁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主力军,中国钢铁业要积极进取走好碳中和之路。”何文波说。 中国钢铁发展环境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何文波介绍,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环境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市场压力,市场环境变了。何文波说,发达国家钢铁业几十年前就已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已基本适应,而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从市场持续扩张的环境中真正跳出来,加上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依然明显偏低,这“一软一硬”两个显著缺陷对中国钢铁工业的高效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 二是环境压力,环境要求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钢铁业都在大力推进低碳转型,但中国钢铁业是减污降碳双重任务同步实施。”何文波说。 三是成本压力,竞争基础变了。何文波认为:“尽管中国钢铁通过持续改革和改造不断提升效率、改善成本,但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的逐渐增高是必然的趋势,靠成本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 面对挑战,唯有创新一条路可以走。“所以我们说,创新不易,但别无选择。而且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需要制度创新、治理创新,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政府的产业治理都是一个挑战。”何文波强调。 “虽然面对以上挑战,但中国庞大的市场基础以及下游新领域带来的需求升级、环境全面改善给钢铁发展构筑的新的发展基础,以及钢铁业在长期高速发展中积累的人才群体,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应对挑战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何文波说。 钢铁产业的转型本质上就是绿色转型 “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三大进程’成就了中国钢铁工业的世界地位,资源和环境两大约束迫使中国钢铁工业快速转型。”何文波分享了他对中国钢铁工业整体转型的三个认识。 第一,钢铁产业的转型本质上就是绿色转型。“这是由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行业本身的高载能特性所决定的。”何文波表示,“钢铁的绿色低碳贯穿和覆盖全流程、全产业,到处都在使用钢铁,如果钢铁不转型,整个工业体系的绿色低碳也难以实现。” 第二,绿色低碳转型的根本问题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来实现转型目标。“钢铁的碳中和实现程度也是由成本的承受度来决定的。各种低碳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被行业所接受,取决于技术可能性与经济可行性的平衡结果。如何在有效履行产业使命并持续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何文波表示。 第三,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是个社会工程,不仅仅是钢铁产业自己的事。何文波提出,要在现有政策框架的基础上,筹划一份能够全面支撑产业转型并有效支撑国家气候目标实现的一揽子整体转型计划。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钢铁布局的八个关系 为应对未来复杂局面,何文波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钢铁布局的八个关系。这八个关系可简要概括为“多与少,大与小;进与出,内与外;海与陆,长与短;国与民,铁与碳”的关系。 “多与少”指产能相对于需求的多与少,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供需关系,讨论的是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怎样应对“产能过剩”,追求的目标是“供需平衡”。在钢铁需求高速增长、持续扩张的长周期内,中国钢铁以强大且丰富的产能强烈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日渐成熟以及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社会钢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周期性地发生改变。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如何以充分的钢铁产能来满足有限的钢铁需求。解决供需失衡的方法有很多,政府和企业都可以有所作为,但发达国家钢铁行业几十年来的经历表明,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何文波说,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尽最大努力创建一个“产能治理新机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以尽量短的时间适应这种供需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何文波进一步解释道,我们所说的产能治理新机制是:逐步形成既有环境、能效、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符合市场规律的、有利于导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优胜劣汰的、有保障、有弹性的供需平衡调节新机制。 “大与小”指企业规模相对于市场规模的大与小,研究的是产业集中度对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何文波说,很显然,目前中国钢铁仍处于布局过度分散、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的状态,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大力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业内一致认为,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创建产能治理新机制”和“优化联合重组新政策”被协会列为钢铁行业跨越市场周期的两大基础举措。 “进与出”“内与外”。“这两个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两个议题,是国际化和全球化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国家的投资与贸易政策及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行为。”何文波特别提到,由于前面提到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中国钢铁没有维持高比例出口的条件,但一定要鼓励和支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一定要鼓励钢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与下游领先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这是企业持续保持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 何文波认为,产品出口有三个驱动力,一是市场驱动,二是供应链驱动,三是产业投资驱动。市场驱动主要是价格驱动,而投资驱动取决于钢铁及下游产业在投资所在国的投资强度。以上强调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目前主要是指供应链驱动的产品出口。近年来,中国钢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反映了钢铁业整体技术进步的成果,但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各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以及贸易歧视越来越普遍,为中国企业争取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何文波在演讲中还谈到了如何落实行业提出的“持续推进中国钢铁国际化进程”这一重点工作的想法和明年工作安排,并结合近期协会领导与各类国际组织的交流和沟通中提出的各类问题和建议,对海外绿色钢铁投资的原则提出了有关建议。 “海与陆”“长与短”。何文波说:“这两个议题研究的是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流程布局问题,讨论的是钢铁在沿海和内陆的布局及长流程和短流程的布局。” 何文波透露,截至目前,近海岸线100公里内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3.8亿吨,随着部分在建项目的投产,沿海钢铁产能将达到4亿吨。对照国家部委历次发布的有关沿海钢铁布局的要求,我们认为,沿海钢铁生产基地布局调整目的已经达到,任务已经完成。何文波认为,随着内陆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按照“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三维动态评估”的观点,对部分内陆钢铁的价值也应重新认识。 目前,电炉短流程产能占比达到16.7%,2022年实际粗钢产量占比9.5%,说明电炉产能实际投入率偏低,工信部和钢协均已将进一步推进短流程应用列为重点工作专题推进。他还特别提到,现在的长流程和短流程的概念已不能完全覆盖钢铁的流程布局,包括氢还原在内的一些低碳新流程不断被开发出来,炼铁炼钢工序不同组合带来了流程的新变化,有必要关注此类第三流程的新发展。 “国与民”“铁与碳”。“国与民”指钢铁行业内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比例和结合形式,即钢铁领域的资本布局问题。“这不是钢铁行业特有的问题,是超越钢铁的议题,这里不做详细讨论,但资本布局与空间布局、流程布局一样,都是钢铁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何文波接着说,“铁与碳”不是独立的议题,几乎与上述议题都有关联,可以分为广义的“铁与碳”和狭义的“铁与碳”。 他进一步解释道,广义的“铁与碳”指的是怎样处理好钢铁生产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近年来钢铁发展与规划布局中关注度越来越高、份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对钢铁业长期发展和总体布局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重要议题。”他说。 何文波介绍,狭义的“铁与碳”研究的是具体的“铁循环”与“碳循环”。他尤其提到要重新认识“碳循环”。大家对铁循环相对比较熟悉,但对伴随铁循环的碳足迹认识还远远不够,随着低碳新流程逐渐清晰化,铁资源的获取和供给方式及其产品形态、包括钢铁与矿业的产业边界都将发生变化。协会提出的“基石计划升级版”,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新变化提出更新版的铁资源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石计划”不仅仅是个资源保障计划,更是一个产业链合作计划,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绿色资源发展计划。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动荡的国际局势,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策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看准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共同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何文波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