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桌上中国钢铁企业艰难地谋求话语权,还是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广阔的潜力,以咄咄逼人之势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客观因素都要求国内钢铁企业做大做强。而另一方面,国内钢铁产量年年攀升,部分品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不仅是目前的迫切之需,更是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总量大与集中度低的矛盾,既是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提升成本优势和行业定价权的障碍所在,也为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留出了巨大空间。事实上,中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已经启动,而且正在加速。
宝钢。1998年,国务院的一纸批文拉开了宝钢集团重组的序幕。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以原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主体,吸收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
近期宝钢主要关注于建立完整的钢铁产业链条,积极参与国际铁矿石投资,对国内有些拥有区域优势的企业,如新疆的八一钢厂等,宝钢正在积极参与其重组,决心和国际钢铁巨头进行博弈。同时,宝钢与马钢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重组打下了基础。而近期宝钢收购邯钢股权,谋求对其重组更是引人注目。随着宝钢与韶钢湛江项目的签约,宝钢的重组雄心更是展露无疑。目前,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明确透露,宝钢在“十一五”期末将年产钢瞄准为5,000万吨,这既是企业自身快速做大做强的需要,也是谋求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需要。
鞍本。2005年8月16日,东北地区最大的两家钢铁联合企业鞍钢和本钢联合重组,成立鞍本钢铁集团。鞍本联合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鞍钢和本钢都是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综合实力均排在国内钢铁企业前10名,在冶金行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家企业的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均是我国重要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
武钢。2005年1月,武钢集团以无偿划转方式收购湖北鄂城钢铁集团。2005年年底,武钢集团以合资设立新公司的方式拿下柳钢。武钢与柳钢的联合重组,是在我国钢铁产业政策颁布后实施的第一个钢铁企业间跨省市、跨地区的联合重组。联合后武钢柳钢(集团)公司将向国家申报核准防城港企沙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防城港市拥有防城港、东兴、江山、企沙4个国家一类口岸,且其地处沿海、沿边区域,为西南诸省提供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我国钢材进入东南亚市场便捷的陆路门户。若防城港企沙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建成投产,几年后武钢将成为一个年产钢3,000万吨的国内钢铁巨头。
唐钢。2005年2月28日,唐钢、宣钢、承钢三大钢铁集团合三为一,正式挂牌成立河北唐钢集团。重组后的唐钢总资产达576亿元,年钢产量1,607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亿元的特大钢铁企业,以更为强大的聚合效应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新唐钢集团力争2010年钢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进入世界500强。
首钢。首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搬迁工程。2005年10月22日,由首钢联合唐钢共同发起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双方各占股份51%和49%。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成立仪式上称,实施首钢搬迁,建设曹妃甸钢铁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是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措施,对推进环渤海经济区的繁荣将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新首钢的规划,到2010年首钢将建成一个1,500万吨规模的钢铁厂。
攀钢。攀钢地处川、滇交界处的攀西区域,矿产资源、水源和能源丰富,但是交通不便、市场闭塞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它的融资和市场开拓。自从控股子公司新钢钒1996年在深市挂牌起,攀钢就在酝酿走出攀西。在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攀钢先后收购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钢铁厂、渝钛白和长城特钢。与宝钢和武钢的区域性重组不同,攀钢的收购很少有行政划转的方式。攀钢通过资本市场的扩张之路是中国钢铁产业重组的国际化市场化的先行者,为国内钢铁行业的合并重组树立了典范。
通过对以上几个国内主要钢铁集团的区域重组战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大钢厂的重组战略模式各有特色,而且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具有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可以预见,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将会逐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钢铁产业将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转变。(张晓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