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暨兰格钢铁网2016年会”上,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做了主题演讲,以下是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改革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组建之后,在2013年的最先提出关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叫做三期叠加,就是速度的换挡,动能的转换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在此基础上,2014年就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样一种判断。紧跟着2015年,在11月份的时候就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再到2015年年末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五年发展理念再到供给层结构,这是一个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逻辑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我们对明年经济宏观政策的走势非常关注。理解供给层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理解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若干变化
首先是产业结构分化。GDP实际增长速度呈现了下降的趋势。2013年之前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是高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是领跑的经济增速的,近几年开始增速放缓,而且跑到了经济增速的下方来。而第三产业的增速逐步提升,这样一种变化已经形成了,而且这样的变化趋势将是持续下去的。这个必然趋势就告诉我们,GDP增速的下滑不可避免,因为第二产业劳动力高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越来越高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一种相互替代关系。劳动市场力偏低的第三产业,逐步取代劳动生产力偏高的第二产业,所以就会形成GDP增速的下滑。这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2012年开始呈现负增长,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是所有的消费群体当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它的减少对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趋势相对应的是老龄人口在增加。中国老龄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的拐点现在已经出现了。
第三,城市化放缓。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的速度的。一个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直接带来需求的增长,对经济的发展就有很大的推动力。但是这些年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缓,我们城市化率从30-40%,用了7年的时间,从40-50%用了八年的时间,现在正处在由50-60%过渡的这个过程当中,这个过程至少要用十年的时间。那么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对中国经济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举这几个方面的例子,就是想证明一件事: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的变化,主要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
经济周期理论不能解释形势变化
波浪式的前行过程就是经济是有周期,有的时候是高涨,有的时候是下滑,甚至是危机,然后再复苏,过去经济上出了危机特别发生危机之后心里不恐慌,因为我们知道这种病是有药可医,我们把它当成感冒发烧来治,当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扩大需求,经济出现高涨的时候我们紧缩需求,那个时候我们心中是有底的。但是,当下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变了,不是周期性的变动趋势,而是出在结构上。
现在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不是需求侧,是供给侧。供给侧的问题不能用对付需求侧的问题加以解决。整个国民经济供给侧驱动增长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经济动能和现在的经济动能之间发生着交替。所有实践告诉大家,用传统经济理论,用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来分析当前的经济现实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的特性
新常态的一个标志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近三年来大家体会越来越深。去年费了很大的劲,经济增速是6.9,今年前三个季度在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作用之下,经济维持在6.7,但是直到今天经济仍然处在下行的过程当中,还没有正式地探底。未来,中国经济增速还有下行的可能,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
就业形势良好。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多,需要的投资少,跟钢铁业正好相反。随着经济的持续下滑,但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在上升,吸纳的劳动力比过去多。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一千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这个指标,九月份的时候30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首次低于5%,这些这些都是好现象。
物价的涨幅稳定。CPI第三季度1.7,上半年是2.5,是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趋向稳定。PPI从九月份已经由负转正,所以物价的涨幅是处于稳定的状态。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决策层关于十三五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为不低于6.5,因为我们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确定的目标值。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值,就是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这样一个既定目标反推十三五中国经济增速必须高于6.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大逻辑下的必然选择
如果想保证中国经济能够达到6.5%以上的增速,不改革是不行的。大家非常熟悉五大发展领域,比如说要实现创新发展,要实现协调发展,实现绿色比较,共享发展,开放发展,这些都是要通过改革措施来贯穿的,改革是一个高频率的词汇。正是这样一种背景条,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目标。总结一下就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变化,我们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维系经济的这样一种稳定增长,只能用改革的办法,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换句话来讲,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宏观经济的政策调配,而必须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改革层面,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再进一步讲,结构性的改革和结构性的调整实际上不单纯是中国,主要经济体都共同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然中国结构性的改革有长期的任务,有短期的目标。
从长期的任务来讲,要通过全面的深化改革实现五个方面的发展,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从近期目标来看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已经逐步在践行了,那就是三去一补一降,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三去,降是降成本,补是补短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点在供给侧,第二是结构性调整,第三,要用改革的办法去推动这样的调整。
把化解产能过剩当成解决所有矛盾问题的总枢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另外,现在的化解办法是依靠存量调整而不是依据增量调整来进行的。以往化解产能过剩的时候基本上是面多了加水,谁多了加面,这次提出要直接出击存量。第三,主要是通过市场的办法调解,不是通过政府直接干预的办法。通过市场要素的整合实现优胜劣汰和结构的升级,这是去产能。
补短板和降成本可能成为主战场。显然服务业是一个很大的短板,服务业当中养老业是很大的短板,新经济是一个很大的短板,政府的意识是对的。降成本,生产成本,流通成本都是应该降的,这是企业经营当中非常重要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市场来进行的。现在最需要关注的是降低政府的宏观税费成本。令人欣慰今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讨论经济形势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降低宏观税费负担。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福音。
回顾过去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在逐步地实施,过程当中尽管也有波折,但是围绕着结构性供给侧的改革正在一步一步地达成。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宏观管理的一个主线索,仍然是延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因为直到今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是在逐渐地实施当中。
正视结构性矛盾的严峻性
当前的经济形势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的矛盾,而不是周期性矛盾。结构性的矛盾可以概括为四个加大。一个加大是疲弱的世界经济以及互溢循环效应对我们国家经济政策掣肘效应在加大。我们宏观经济的政策制定不完全根据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来制定的,必须考虑到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形势直接制约着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第二个加大,国内经济触及合理区间底线的压力加大。合理区间的底线就是6.5。第三个加大,结构性调整的阵痛加大。第四个加大,风险持续积聚,各个方面的风险加大,包括企业经营风险、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等等。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
从经济政策层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该做哪些事?可以把它归结为三个加力。第一个加力,积极推进供给层结构性改革,加力促进新旧动能之间的顺畅转环。第二个加力,适度扩度总需求,加力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第三个加力,及时防范化解风险,加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