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困难尚未结束 从整个长周期角度来看,经济调整、转型的困难还没有结束。第一,我们的发展阶段已经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原有的生产体系特别是经济体系需要改变,升级、提升、重组,这种改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种改变还没有成为主流之前,经济的困难期就不可能结束,今天中国70%左右的经济还是旧经济或者传统经济,30%左右的经济是新经济。因此,大多数企业还需要经历痛苦的转型升级。 第二,市场环境由短缺转向宽裕,多数领域产品的供求关系都处在供略大于求、供大于求的状态,而政府还不习惯或者政府的治理体系、治理政策还不适应这种变化,经验也还不够,带来的问题就是市场和政府政策之间的不匹配,政策老在变,导致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结果投资者不敢轻易投资,消费者不敢轻易消费,出现所谓的市场内生性需求的收缩。如果政策是透明的,投资者知道可以大胆投资哪些领域,消费者也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大胆地消费,这样经济行为才能够合理。现在大家都怕政策变化,现实是政策确实在变化,一会儿要收,一会要紧,没有一个常态的政策。 第三,国际环境变了,中国在世界范围之内面临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双重竞争压力,我们原有的对外经济体系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所谓高不成,跟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制造业在高端领域缺乏竞争力;所谓低不就,跟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比较,我们的制造业原有的优势大大削弱,这就使得整个对外经济板块需要重新改变,如果不改变,外向型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力就会减弱。 所以,这三个方面来看,生产体系不改变,困难无法改变。政府的治理体系不改变,困难也无法改变。对外经济能力不提升,困难也无法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在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原有的高度 短周期:政府托底有希望 从短周期角度来说,中国经济并不是没有希望,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断崖式的下行。 第一,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已经降息了,未来还有可能降息、降准。金融领域的改革其实已经在逐渐推进,一是降低金融门槛,引进民资,所谓金融自由话;二是利润市场化,明年初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利率市场化将成为一个常态;三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在过去一年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金融领域的改革会带来金融活力进一步的激发,货币政策的空间还很大,因此,还可以继续灵活的运用。 第二,财政政策也有余地。从宏观上算账,中国政府债务负担率也就在70%左右,地方债务20万亿,中央债务10万亿,再加上各种隐型的所谓的社保欠帐、不良资产等等,算起来还有10万亿左右,40万亿左右的债务。中国经济产出按照今年7.4%的增长速度,加上2%点几的物价,算起来今年中国经济涨幅有可能超过60万亿,从债务负担角度来说,中国还有20个百分点的余地,可以继续通过债务适当的扩张来提供经济发展的支撑。即使从赤字角度来看,目前赤字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就是2.3%,但是,国际上公认的财政赤字是3%,从2.3%到3%也还有一定的余地。2015年,随着《预算法》的修改,财政赤字还会维持一定的规模,而且是相当的规模;地方政府的发债在规范的前提下会进一步扩大;结构性的减税和结构性的增税会交替进行,财政政策在托底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还会有很大的余地。 第三,2015年政府行政运转效率会比2014年有进一步的上升的空间。今年由于强力反腐,政府运转的节奏在放慢,明年将治理不作为,可以预期行政运转的节奏会加快。中国经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行政推动,因此,有理由相信在行政更快的运转节奏的推动下,明年托底的力量会显现得更明显,见效的时间段会更快。 第四,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成长靠的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区域化这些所谓的发展趋势。今天,中国的工业化才走完了2/3的路程,中国的城市化才刚刚走完一半的路程,中国的信息化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中国区域化也才刚刚布局,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方面支撑中国经济的惯性依然存在,还是会继续推着中国经济往前走,不会很快就停下来。 第五,领导人在底线思维方面有高度的共识。如果说2014年有经济的下线、底线——下限是7.5%、底线是7%,可以预期2015年在7%左右这个底线的认识方面中央各部门之间会达成高度的一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5年中国经济底部是能够守住的,这个底部是多少?就是7%左右,不会很快的掉到所谓的更低的增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