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市场价格从去年市场的大跌,跌到9月份以后开始反弹,反弹到北京的建材3700元左右的时候,实际上进行了很长周期的振荡,到今天为止,也是围绕3700元的价格在振荡。这个振荡在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可能就会结束。振荡结束以后,到底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所面临的因素到底往哪个方向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们所面临的大环境,一个是国际环境,应该说不是特别好。我们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应该能够看出来,但是也不是特别坏。
从国内形势来看,国内环境我们必须调整一种思维,我们过去总在盼望着新一届政府给我们带来新的经济热潮。我们总盼望着形势不好的时候,有一种力量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东西,但是事实上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在这个阶段,政府已经确定了方向,已经确定了转型的方向,前几天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很多人认为GDP会到8%,但是实际上只有7.5%左右,铁路运输几乎是零增长,从这些数字来看,应该说情况不是特别乐观,但是统计局发言人告诉我们,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说明什么?说明将来稳定的增长速度,只要在7.5%左右的速度就符合政府的预期,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和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用新的视野对新的发展方向,做正确判断,才会有利于对行业进行正确的分析。
再一个就是关于行业的大背景,所有的人没有争议,认为是过剩了,我们行业过剩的状态,从产量来看,二月份日产水平220万吨,折算成全年是8亿吨,8亿吨是中国现在预测未来的顶峰,大概在8.4亿吨左右。也就是说,现在的产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建和形成的产能,以及未来要建的产能肯定要超过10亿吨,我们这个行业无论如何是一个过剩的状态了,在这种过剩的状态下,我们对市场要用一种行业过剩的思维来对我们所有市场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个就容易使我们把这个市场把握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这个行业已经是一个严重过剩的状态,我们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很长周期的钢材市场的牛市,也不可能形成企业很长周期的高利润。这也就是说,去年冬季的兰格年会上,我们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冬储,当时条件我说没有必要冬储,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认为当时的价格并不是过分的低。去年矿粉进口均价在130美元左右,今年我们认为也会在130美元左右,如果在130美元左右,我们测算出钢厂的利润水平,它的价格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很难持续在4000块钱以上的高水平,如果这样的话,冬储加上好几个月的资金成本,你就是玩儿得最好,也就是落一个不赔不赚,所以这是我们基于这个原因做的分析。所以我们在过剩行业的情况下要保持清晰的分析。
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产能大,一季度日均产量在200万吨以上。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所有人对今年经济充满期望,我们所有人经历了2011、2012年钢铁不景气暴跌的行业心理以后,我们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愿望,希望能迎来一段特好的行情,能打一个翻身仗。那么在大家共同期望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一样的事,钢厂在开足马力生产,而且钢厂不但在生产,钢厂还在跟贸易商抢生意,钢厂自己在囤货,我们知道的钢厂囤了30多万吨,有的民营钢厂囤建材就有20万吨,还有的民营钢厂囤板材也有30万吨,所以钢厂在囤,贸易商也囤,囤完了以后到春天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那么我们算一下,我们当时预测的产能认为在205万吨以下,需求是196万吨,这差不多是平衡的,但是一季度我们多产了一些,本来一季度就是淡季,多的产量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压力。我们现在的产能怎么来消化它?210万吨肯定不行,我们假定二季度必须是零增长,所有的钢厂零增长,我们才能在上半年六月底之前完成去库存化,包括社会和钢厂的库存全部消化,但是这种可能性很低。所以这是我们面临产能的困惑。
另外我们面临的库存高,今年的库存比往年的库存明显高出一块。这种高库存是在大家良好的愿望下出现的,这个库存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每年我们都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形成库存,但是我们会在春节后四五月迎来销售的旺季,我们能够在五月底、六月初就能够完成去库存化的过程。但是今年来看,一个是去库存速度慢,到五月底、六月份的时候库存也降不下来。为什么?一个是我们的需求没有预期那么好,再一个我们的产能还再增加,实际上我们消化库存的需求,有一大块是在消化我们多余的产能,所以导致库存下降速度非常慢。
需求状况,我们所有的人会发现今年的需求来得晚,比往年来得晚,这也是导致市场波动的原因,我们期望这个需求虽然来得晚,但是最终还能突然来一下。当然这就能改变我们整个市场现在这种状态,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我们要观察这个需求会不会在一个阶段里突然释放。我们特别要关注什么?一个是要关注国家从去年五一以后批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关注一下大的项目,铁路项目今年我们预期是投资5000亿,但是我们看一季度数字很少,连零头都不够,可能一季度以后会逐步增加。那么机构撤销和政府换届会不会给铁路带来延后的效果,各级政府的换届会不会给铁路带来阶段性的变化,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给我们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如果没有,产能各方面压力叠加下来,对我们带来的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